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為什麼你不該相信搜尋引擎?

不相信搜尋引擎


「我不搞行銷的,搜尋引擎干我屁事!」


假如這是你看到文章標題的第一個反應,那請問你對搜尋引擎的運作方式了解嗎?身為一個消費者,假如不知道,那就是會被行銷人員牽著鼻子走。人家叫你買甚麼,你就信甚麼,跟看購物頻道沒甚麼兩樣。技術的部分我們不需要知道,但我們要知道搜尋引擎不管是自然排序、關鍵字廣告,都是可以操作的。從下圖可以看到,以Yahoo為例,「關鍵字廣告」就是上面底色不同的部分,下面白底的部分是「自然排序」。


自然排序

首先,大家都知道「關鍵字廣告」就是企業砸錢買廣告的意思;只要使用者輸入相關字詞搜尋,錢砸最多的,就會率先出現在關鍵字廣告欄位。這個部分比較好了解,因為有錢的是大爺,沒錢就沒曝光機會。


自然排序的奧妙


重點來了,「自然排序」的規則是甚麼?一般我們會說:「跟搜尋結果最相關的」或是「最熱門的」網站會排在最前面。非常好,這就是最基本的概念,但對那些搜尋引擎的工程師來說,真正困難的地方就在於實在很難用一個算式來判斷哪些網站是熱門的、相關的。每天都有上億次的搜尋,怎麼可能每個詞都去細細檢查呢?


再問一個問題,假如我搜尋「Mac」,請問到底第一個是化妝品品牌,還是筆記型電腦?


現今搜尋引擎大哥Google和小弟Yahoo都主要使用「連結」和「流量」來判斷網站的排序,細節不談,但聰明的你應該都猜得到,這兩個東西都可以用買的。只要砸錢、雇人,就可以把自然排序的排名往上提高非常多。


殺小,假如可以買,那自然排序有意義嗎?


雖然排名可以操作,但假如網站做得很爛,根本不提供甚麼重要內容,也沒有服務,自然會被大家唾棄。就算今天有跟天一樣高的流量數字,只要被唾棄,排名會像自由落體一樣的往下掉。如果要拚命維持,砸的錢會比關鍵字廣告更高。


所以應該用甚麼角度看待搜尋引擎?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被蒙蔽。排名是操作出來的,但內容卻無法造假,一個排名很前面的網站,不代表它很熱門,也不代表它很搶手。例如一杯立頓奶茶端到你眼前,跟你說這是星巴克的紅茶拿鐵,我想你也一定喝得出來。


因此,搜尋引擎代表的是「曝光」,是把東西端到你眼前,不代表那是好東西。回到最前面的問題,搜尋引擎值得相信嗎?我誠心認為,請把它當成廣告的一環,不要當作是絕對的指標。






文章來源: http://rittle.net/why-we-should-not-believe-search-engine/

更多網路閒聊文章:Rittle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假資訊太多,網路上的東西到底還能不能信?


Social_Media_Marketing

網路行銷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就一路延燒,從Google的搜尋引擎戰爭,到現在的社群行銷「讚」爭,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到底還能不能信網路上的東西?我雖然從事網路行銷只有短短半年,但也稍微了解了網路的生態,以下是給各位的看法:

1. 所有網路資訊都可以造假


●Yahoo奇摩知識+充斥著自問自答商業廣告文章。

●從先前的「三星寫手門事件」可以看出,現在的讀者言論也可以請人代寫。

●許多部落客會收錢撰文,寫出來的文章也是以商業文為主,不客觀。

●搜尋引擎的自然排序可以藉由大量連結來造假,最高的排名並非真正代表消費者的意見,許多排名是用錢砸出來的。

2. 但行銷是企業跨出去的第一步


行銷雖然很邪惡,但就企業來說是必要的。假如今天麥當勞變得超級難吃,大家一定很期待會有一家新的連鎖速食店出來,假如真的有一天有這樣的一家店,他的確也需要非常大量的行銷,才有可能把麥當勞幹掉。因此,行銷是必要的,大家也必須藉由吸收這些資訊、相信這些資訊,來給新創的公司一個機會。

假如這樣說,那到底哪些資訊是能相信的呢?

3. 負面資訊最要看


資訊不可以只吸收片面,例如只看到一篇部落格文章,就決定去一家餐廳,這樣的參考一定不準確。網路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罵人指標」,因為在亞洲文化裡面,罵人是所有企業主會盡力去避免的,所以那些罵人的資訊,反而對我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資訊。當然,無目標的謾罵也不用管,但如果罵的時候是有根據的,那就非常有參考價值了。跟著那樣負面評價,去尋找這項商品或店家的缺點,如果大家都這樣說,那代表確實有這項缺點,就得小心了。反之,如果只有一個人有這樣的負面評價,那可以看看就好。

如果一家企業或商品完全沒有負評,那也很奇怪。越受歡迎的東西,越會有人批評,像選總統的時候假如有70%的人支持,那就代表有30%的人反對,這樣換算下來,其實反對的人超多,所以在參考熱門商品時,一定要去尋找負評,如果沒有,就是被刪掉了,那這項商品的公司形象其實也值得憂慮。

4. 朋友推薦:無價


在這樣的環境底下,朋友推薦的東西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請對朋友好一點,你會得到最寶貴的意見。


文章來源

測試文章

測試內容